苏东坡在乐山居住过吗?

发布时间: 2024.09.15

精选回答
经查阅,有苏轼 (1037~1101)  苏轼(1037~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,祖父苏序好读书,善作诗。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,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。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,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《后汉书•范滂传》,以古代志士的事迹自勉。苏辙 (1039~1112)  苏辙(1039~1112) 北宋散文家。与其父苏洵、兄苏轼合称三苏,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。字子由。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仁宗嘉□二年(1057)与苏轼一起中进士。不久因母丧,返里服孝。嘉□六年,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。当时因奏乞养亲,未任官职,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。苏洵 (1009~1066)  苏洵(1009年5月22日-1066年5月21日),字明允,自号老泉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与二子苏轼、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,论据有力,语言锋利,纵横恣肆,具有雄辩的说服力。苏询的散文多为论辩文,字字珠矶,句句珍宝;作诗不多,擅写五古,质朴苍劲。田锡 (940~1004)  田锡(940~1004),字表圣,田锡初名继冲,后更名为锡。嘉州洪雅(今属四川眉山市)人,祖籍京兆(今西安),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(今槽渔滩镇)。曾祖父、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,太平兴国三年(975)进士,官至右谏议大夫。张皓 (50~132)  张皓(一作浩 )(50年-132年),字叔明。犍为郡武阳县(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)人。 东汉时期大臣,西汉留侯张良的六世孙。历任郡吏、大将军掾、尚书仆射、彭城国相等职,在廷尉任上,留心断狱。张纲 (108~143)  张纲,字文纪(108—143年),东汉犍为郡武阳(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)人。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(七世孙),父亲叫张皓,爷爷叫张胤。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。张纲少时勤奋好学,对经学有一定研究。他虽出身官宦家庭,但少纨绔习气,很注意气节方面的修养。杨大全  杨大全,字浑甫,眉之青神人。 乾道八年(1172)进士,调温江尉,摄邑有政声。绍熙三年(1192),召除监登闻鼓院。五年,光宗以疾久,不克省重华宫,廷臣多论谏者。太学生汪安仁等二百余人-,而龚日章等百余人以投轨-为缓,必欲伏阙。朱台符  朱台符之父应举拔萃科,曾任度支判官,卒于殿中丞。朱台符小时聪明过人,10岁能写诗辞,曾作黄山楼记,认识他的人都交口称赞。长大一点后,善作词赋。当时太宗在廷试进士时,喜欢那些头脑敏捷、交卷较快的人。朱台符与同辈接受考试时,在很短的时间写成一赋。终登进士甲科。陈希亮 (1001~1064)  陈希亮(1001—1064) 字公弼,四川眉州(今四川省眉山县)青神山人。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)中进士。嘉祐二年(1057)知开封府推官,转任京西转运使、京东转运使,以年老要求辞职归家,不允,转知凤翔知府。孙抃 (996~1064)  孙抃(996-1064),字梦得,北宋眉州眉山县(今眉山市东坡区)人,天圣八年(1030)考中进士(榜眼)。最初担任绛州通判,后来被召回,通过学士院考试,担任太常丞、直集贤院,后来任开封府推官,升任吏部郎中。任希夷  任希夷(?—?),字伯起,南宋眉州眉山县(今眉山市东坡区)人。任希夷小时候求知欲强,喜欢苦思探索义理,不分夜晚,从不间断。写文章一定要反复推敲,写得不工整、不满意绝不停笔。淳熙二年(1175),考中乙未科詹骙(kuí)榜进士,调任建宁府浦城(今属福建)主簿。彭端淑 (1699~1779)  在清代丹棱彭氏诸兄弟中,名气最大、成就最高、影响最广的,是排行第二的彭端淑。对他,也许我们并不陌生,因为很多人上小学时就读过他的一篇议论小品文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,也就是《为学》。吕陶 (1028~?)   吕陶,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(1028),字元钧,号净德,北宋眉州彭山人,后徙居成都,故一作成都人。皇祐四年(1052)举进士,熙宁三年(1070)应制举,历任知县、知州,元祐年间任殿中侍御史,改左司谏,后又出任梓州路、成都府路转运副使等职。苏元老 (1078~1124)   苏元老(约1078-1124年),字子廷,号九峰,北宋眉州眉山县(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)人,苏轼族孙。从小失去双亲,勤于钻研学问。崇宁五年(1106),考中丙戌科蔡嶷榜进士,先任广都(今成都双流)主簿,后来又历任汉州(四川广汉)教授、西京国子博士。李壁  李壁,字季章,号石林,又号雁湖居士,又号石林,谥文懿。眉之丹棱人,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,生于公元1157年(一说1159年),殁于1222年,享年65岁。 李壁仕至礼部尚书、参知政事、同知枢密院事、端明殿学士、赐资政殿学士。李壁少聪颖,日诵万余言,词精练。曾璧光   曾璧光,字枢垣,又称枢元,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柳江曾子祠一户农家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中进士,选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咸丰九年(1859年)授贵州镇远府知府。同治六年(1867年)赏二品顶戴,命署贵州巡抚。李密 (224~287)  李密(224年—287年),字令伯,一名虔,犍为武阳(今四川彭山)人。幼年丧父,母何氏改嫁,由祖母抚养成人。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。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,博览五经,尤精《春秋左传》。初仕蜀汉为尚书郎。万安 (1417~1488)  万安,约1417—1488年,字循吉。明代眉州人,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万冲村人。正统十三年(1448年)进士。明宪宗宠臣、外戚,后为明孝宗朱祐樘罢官。万安青少年时期在眉山读书,据说他小的时候挺聪明,遗憾的是他长大后,把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钻营上。孙知微  孙知微,字太古,生卒年月不详。五代后蜀及宋太宗、真宗(976至1022年)时眉州彭山(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县)人。一作眉阳人,寓居青城白侯坝之赵村。北宋著名画家。孙知微世本田家,形貌山野,赋性介洁,隐於画,师沙门令宗(僧令宗)。善道释,凡写圣像必先斋戒疏瀹。
精选回答

  苏东坡在乐山生活过。乐山,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。近日,乐山文化学者唐长寿,撰长文解密乐山现今留存的“东坡遗迹”,即分布于乐山市市中区凌云山、龙泓山、白岩山、苏稽镇和五通桥区金粟镇等5个地点11处遗迹。
  (一)、11处遗迹“洋洋大观”
  其一:凌云山
  凌云山是苏东坡遗迹最多的地点:清音亭是最早记载的苏东坡在乐山的遗迹,始见于南宋绍兴年间出知眉州的邵博《清音亭记》中,文载:“(凌云)寺之南山又其胜也。嘉祐(1056—1063)中,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,则又南山之胜也……旧榜尚存,复置于额,而并刻之石记其事。”到明代,清音亭仍在。明万历《嘉定州志》载:“凌云寺……殿后有清音亭,东坡题,后人重刻。”榜非宋物,或为明人重刻。现存清音亭为2002年在旧址新建之物,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亭子。
  其二:洗墨池
  明袁子让《洗墨池亭记》载:“汉嘉亦有洗墨池……登凌云寺,又得洗墨池于灵文殿左。池上有桥,桥复与宇。嘉靖(1522—1566)间,郏大夫鼎因而亭其西,至今杰然为凌云最胜。”清《嘉定府志》载:“洗墨池,在凌云寺清音亭下,有小涧跨石梁,苏轼洗墨处也。亭前旧有柏,池上旧有松,各四株。种类特殊,离奇磊落,皆千年物。今俱亡。”池存,2002年维修后,石栏杆装饰繁杂,已非旧制。
  其三:载酒亭
  淳熙四年(1177)范成大游凌云山,在《吴船录》中记道:“东坡诗:但愿身为汉嘉守,载酒时作凌云游。后人取其语,作载酒亭于山上。”首次提到凌云山上有载酒亭。稍后,南宋王象之《與地纪胜》载:“载酒堂。在大佛寺山上,取坡诗载酒凌云之义。”到清代,载酒亭改建为载酒楼。现凌云山登山道右新建的载酒亭,已不在原地了。随便一提的是,新载酒亭匾额及楹联均为嘉州画师李琼久题,可见李琼久书法之功力。
  其四:东坡楼
  民国《乐山县志》载:“东坡楼,在凌云绝顶,俗称东坡读书楼。盖因龙泓附会于此。《挹爽轩杂记》载,郡为魏阉建生祠,工完而魏败,乃改祀东坡。”日本教师山川早水《巴蜀旧影》记其游东坡楼所见道:“楼上中央有一佛龛,里面祭有三苏之像。二子之像是小时候的,头上全结羊角发型,与眉山三苏祠所祀不同。”颇具嘉州地方特色。道光五年(1825)嘉定府知府李晶移刻苏东坡书画4幅嵌于东坡楼外侧廊壁上。今存东坡楼为清嘉庆时建筑。2002年维修,原两侧廊被封,李晶移刻苏东坡书画4幅原刻已不可见。
  其五:治易洞题刻
  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嘉定州条下载:“凌云山山顶有清音亭……其下有治易洞,东坡摩崖大字云圣作易,晦其数。刘传吴,识易祖。”清同治《嘉定府志》记载雷同:“治易洞,凌云寺后稍右,宋郡守吴秘题名,洞前有见易二字。”当代人于就日峰上搞建设,该洞遭到严重破坏,题刻有无已不可知。
  其六:“苏东坡载酒时游处”摩崖题刻。
  清初王士祯《蜀道驿程记》载:“(凌云山)壁间多前人题字,有大书苏东坡载酒时游处。”清方象瑛康熙二十二年(1683)《使蜀日记》记道:“十一月十四日……凌云山今石崖刻‘东坡载酒时游处’七大字。”该题刻无款识,据民国《乐山县志》载,是为明嘉定州知州郭卫宸书。题刻位于凌云山登山道左侧集凤峰崖壁上,保存尚称完好。其下另有“仰苏”摩崖题刻一通。
  其七:钓鱼台
  位于凌云山东南石棠溪西岸。苏东坡《初发嘉州》诗末句自注:“期乡僧宗一会别于钓鱼台下。”清嘉庆十二年(1807)无名氏《钓鱼台记》载:“凌云山后有钓鱼台,东坡钓游处也。”认为钓魚台在凌云山后(即凌云山东南)。清同治《嘉定府志》载:“钓鱼台,凌云山后石棠溪畔……苏轼初发嘉州,曾期乡僧宗一会別于钓鱼台下。故其诗云,野市有禅客,钓台寻暮烟。”认为钓魚台在石棠溪畔。现在问当地乡民,只知其大略位置,已无迹可寻,
  其八:龙泓山题刻
  龙泓山又名龙岩。明刘春《东坡书院记》载:“龙泓山,其巅平衍四旷,有洗墨池焉……此当为公潜隐之地。”万历《嘉定州志》则载:“烂柯洞,在八仙洞北,有东坡大书烂柯岩洞四字并诗。洞旁有金蟹池,石上刻此三字,亦东坡书。”由于上世纪后半叶的建设,诸多题刻早已消失。
  其九:白岩山“程公洞”碑
  在乐山城北白岩三洞。其中白云洞碑刻中有一通“程公洞”碑,碑载:“程公望寓白崖院注易,苏文公尝携二子过之。永嘉陈公谦题曰程公洞于清风、朝霞之间。后十八年,石泐字剜。资中张方祥刑暇日访古,惟白云洞苍邃可避暑,仍大书刻之。嘉定十五年(1222)六月廿五日。”该碑距今己有791年,是与苏东坡相关的最早的文物,是乐山苏东坡遗迹中最为珍贵的文物。
  其十:苏稽镇东坡院(亭)
  明袁子让《游大峨山记》载:“午后至苏稽渡。山中有坡老亭,问其乡父老,云是唐苏頲谪是地,因稽留于此,故地以此得名。”东坡院在苏稽南临江河南岸杨军坝小山上。笔者20年前调查,东坡院只留其名,有尼主事成为尼庵,已非古刹也。2013年前往考察,已为民居了。
  其十一:五通桥区金粟镇三圣石题刻。
  清乾隆《犍为县志》载:“三圣石在三圣驿,有眉山苏东坡与弟子由舣舟游处,题小绝于崖。”清嘉庆《犍为县志》补充道:“其诗宋时因禁凿去,今凿迹犹存。”为治平四年(1067)苏东坡、苏辙兄弟扶苏洵灵柩走水路返乡经过该处遗迹。金粟镇旧属犍为县,俗称磨子场,因环境变化,三圣石已不可见。
  苏东坡乐山遗址有11处之多,也算洋洋大观。乐山能有这么多的苏东坡遗迹,其原因正如明袁子让《洗墨池亭记》中所揭示的:“古词人墨客,为世所重,所寄迹之乡,山水俱有荣焉。玉山珠泽,理固然也。”
精选回答
1、陈慥(龙丘先生,方山子):出生于四川眉山。
2、彭端徵(子彻):出生于眉山市丹棱县高双桥镇桂香阁。
3、苏洵(字明允、自号老泉,文学创作):1009年5月22日出生于眉州眉山,1066年5月21日去世。
4、官员、文学家陈希亮(陈公弼,代表作品有《陈希亮文集》《制器尚象论》等):1014年出生于眉州青神(今四川眉山),1077年去世。
5、文学家家定国(字退翁):1031年出生于眉山(今属四川),1094年去世。
6、程之才(正辅):1035年出生于眉州眉山。
7、苏轼(苏东坡、苏文忠、苏仙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豪放派主要代表,“宋四家”之一):1037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眉山,1101年8月24日去世。
8、苏辙(苏文定、苏颍滨、苏黄门、小苏,诗文创作):1039年3月1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,1112年10月25日去世。
9、官员、文人苏迈(sumai):105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,1119年3月15日去世。
10、苏迨(苏昺,苏炳,苏鼎):1070年出生于眉山,1126年去世。
精选回答
一门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:苏轼、苏辙、苏洵

推荐

猜你喜欢